4月9日,湖北省节能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北京举行。会上,极目新闻记者了解到,2023年,全省规上节能环保企业共2463家,营业收入超过5100亿元。
据了解,近年来,湖北省节能环保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,产业规模不断扩大。2023年,全省规上节能环保企业共2463家,营业收入超过5100亿元。湖北省节能环保产业初步形成了覆盖武汉、襄阳、宜昌、黄石、荆门等5个区域的7个重点产业集聚区。在创新能力提升方面,湖北省在节能环保领域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8个、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、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2个,科技创新平台数量居中部前列。
湖北提出,到2025年,全省节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达到6000亿元,搭建一个节能环保产业供应链平台,攻克一批关键性技术等具体目标。
为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,湖北部署“产业集聚发展”“强链补链延链”“市场主体培育”“创新能力提升”“市场需求扩大”五大行动。培育打造“武昌环沙湖双碳服务”产业集聚区,依托武汉经开区智能制造产业园,打造高效节能通用设备制造产业集聚区等。依托中碳登等平台优势,培育壮大碳交易、碳咨询环保工程、碳核查、碳金融、碳资产管理服务企业,拓展绿色低碳发展新领域。支持链主企业,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深度合作,牵头带动产业整体跃升。加快建设以链主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平台,开展“政产学研金服用”研发共享平台试点,加快武汉大学、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与企业共建生态环保产业研究院、节能环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,强化科技成果转化。发挥项目建设带动作用,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、超低排放改造、EOD等项目建设。
本次大会上,武汉、襄阳、宜昌、十堰市代表分别作推介发言。其中,武汉市通过武钢、东湖和青山江滩的治理故事,介绍了武汉市近年来的生态治理成效。
近年来,武汉市累计筹资134亿元,实施100余个超低排放改造项目,武钢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大幅下降,碳排放总量下降14.5%,吨钢综合能耗下降8.3%。现在的武钢厂区,烟囱、线多处高耸建筑色彩斑斓,厂区绿化率达到35%,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相得益彰,一座花园式钢厂呼之欲出。
1954年3月,朱德元帅在东湖写下“东湖暂让西湖好,今后将比西湖强”。70年后的今天,东湖俨然已成为世界名湖、人民乐园。近年来,武汉市坚持“流域统筹、区域协调、城湖一体、系统治理”理念,累计投资39.44亿元,实施控源截污等6大工程,目前东湖水质总体达到Ⅲ类,水下森林面积超过300万平方公里,形成了“水下森林碧波荡漾,水上湿地生机勃勃,湖岸天际错落有致”的生态旅游景观。
武汉青山江滩曾是一片废弃的工业码头,武汉市通过综合实施防洪清障、岸坡整治、堤防加固、景观绿化等工程措施,改善江滩整体景观和生态环境,把曾经衰败不堪的工业码头打造成城市堤防、江滩、水景有机整合的典范,青山江滩成为市民打卡新景观,获得C40世界城市奖“城市的未来”奖。
2023年10月8日,湖北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印发了《湖北省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三年行动方案》,建立“链长+链主+链创”三链融合长效机制。湖北将节能环保产业纳入9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,确定了长江生态环保集团、盛隆电气等8家链主企业,推动湖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、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、武汉大学、华中科技大学等8家链创机构与省内高校院所、龙头企业建立创新联盟。
盛隆电气副董事长、湖北省高效节能产业链链主谢清伦介绍,作为链主企业,盛隆电气围绕2024年壮大高效节能产业链这一工作目标,将加快谋划和成立“双碳”专委会,以民营企业节能环保绿色低碳转型高质量发展为路径,激活需求端市场。
谢清伦表示,在省相关部门的指导下,盛隆电气将积极发挥“链主”企业的技术优势和引领作用,通过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双轮驱动,深化“政产学研用”融合,重点建设以“科创中心”为主体的产业链上下游服务平台,与共“链”企业协同发展,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,推动高效节能产业链的发展,为湖北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,打造制造强国高地贡献力量。